1
AI届的顶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落幕。不出意料,人形机器人的话题再度火爆。
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在大会亮相,它们敲钉子、剥鸡蛋、打麻将……甚至,打拳击。
国内人形机器人的这股“风”,最早是从蛇年春晚刮起的。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在舞台上扭秧歌,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开跑,一场关于“机器人跑得这么慢有什么意义”“汽车刚发明时也比马车慢”的大讨论由此展开。7月,智元机器人收购上市企业上纬新材,标志着具身智能赛道的资本博弈也逐渐白热化。
今年“智能机器人”还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也正加紧出台具身智能的支持政策。
科技大佬也在为人形机器人站台。马斯克预言,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到2040年全球至少有100亿台人形机器人。黄仁勋称,AI的下一波浪潮是机器人,因为人们所处的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这意味着整个世界都是人形机器人的落地空间。
政府大力扶持,资本竞相追逐入局,民众也对其抱以巨大期待——被视作人工智能终端设备“终极形态”的人形机器人,似乎将成为继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下一个能改变世界的“核爆级”产品。
但冷静地看,人形机器人还有许多技术路线尚未跑通,真实可用性还有疑问,市场存在泡沫和分歧。不可否认其潜力,但在兑现之前,尚有许多问题待讨论厘清。
2
人形机器人的前景,以及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潜在带动效应,确实是巨大的。
“人形”,意味着极强的通用性,即人类能用的工具它也能用,人类能干的活它也能干——比如进厂打螺丝。
“机器人”,意味着能不知疲倦地进行重复性劳动,或者能到极端环境工作,即人类不愿干、干不了的活,它也能干——比如危化生产、救灾救援。
而要预估其未来对上游各产业的带动作用,可以参考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例子。
一台车,由钢铝材、动能电池、电机、轮胎、座椅、方向盘、电子电器、芯片、传感器、车灯、玻璃等,零部件总数达到5位数;当然还有智能驾驶算法、车技软件……
这意味着,一台整车厂,天然地会带动周边各式各样的上游工厂集聚,带动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且随着汽车性能的发展及其对零部件要求标准的提高,上游的技术水平也会或主动或被动地提升。
人形机器人同样是一个集成了无数零部件的超级终端,整机厂的量产能带动上游数千亿元的市场。此前,拓普集团专门在墨西哥设立了子公司,以给特斯拉Optimus生产执行器,而一台Optimus需要28个执行器。
而且,比起智能车,人形机器人在许多方面对零部件和算法的要求更高——它需要更小但更强大的电机、算力更强的芯片、更复杂的算法模型、更精密的传感器……推出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泛用性人形机器人,可能带动多个上游领域的技术进步,推动交叉产业的整体进步。
今年以来,一些头部电池厂商针对机器人开发的电池解决方案,因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功率输出、高倍率放电的特性,已开始进一步应用于无人机、eVTOL等领域。
这可能正是人形机器人所承载的超出其自身的发展意义。
3
当然,这些美好愿景,得建立在相关技术都能跑通的基础上。
我国的优势在于,智能新能源车和大模型产业足够强,人才与技术积累雄厚。人形机器人与这两者之间,许多技术是相通的。
尤其对汽车和机器人来说,许多零部件可以通用,这让中国具备更强的机器人产业化能力。
这些年,特斯拉、小鹏、小米等车企都已下场开发人形机器人。许多汽车领域创业公司(主要是智能驾驶公司)也都转向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如马斯克所说,汽车和Optimus本质上是相同的东西,只不过一个是四个轮子,一个是双手双腿。
但是,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难度显著更高。技术能跑到50还是100,决定了机器人是继续在秀场上跑马拉松、打拳击,还是走进工厂、现场,走进千家万户。
当前业界公认有几大挑战。首先是“人形”的双足结构,带来姿态控制的难题。从生活经验上看,两个支点的稳定性,远差于其他结构;用两条腿走路的人类,行动速度也往往低于四条腿的同体型动物。
事实上,看过几场机器人展览、运动会就知道,现在的双足机器人,能在外力干扰下站稳,或者以“太奶”的姿态,颤颤巍巍走上一小段路,就已经领先于大多数同行了。
“灵巧手”也是一大难点。让现在的机器人拿起一个鸡蛋而不要捏碎它,已经是很难的任务了,多数厂商尝试通过对每一个行动编程来实现“微操”——但显然,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编进程序。放到极端场景,如果是抓鱼呢?一个滑溜溜、不停扭动的物体,机器手该用什么握姿、多大握力,需要一秒调整多少次决策?
这不仅需要相当精准的压力传感器,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具身智能。
当前的主流大模型,基本只能做到在语言的世界里理解、推理、生成。而一台成熟的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语言的界限”,通过物理身体感知环境、制定决策——在看到鸡蛋的时候,就判断出这是一个易碎品;走过去的时候,自主地避开障碍、选择最优的路线;拿起鸡蛋的时候,依靠压力传感器动态灵活调整握姿和握力。
攻克了这些挑战,人形机器人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完成那些对人类来说其实很简单的任务。
4
不过,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于早期,技术虽未跑通,但也未收敛。许多厂商都有各自的解决方案,哪个是最优解尚未可知。
回顾历史,新赛道的优胜者,往往不是那些钻研“完美产品”的,而是早早拿出六七十分的“良品”“合格品”并迅速占据市场的。对人形机器人的各厂商而言,当下比起“死磕”技术瓶颈,更应沉下心进行战略思考,选择更具商业可行性的技术路线。
比如,是否有必要追求对“人形”的完美还原?
这个问题,几乎已成人形机器人行业“房间里的大象”。人们似乎天然地认为,机器人就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两只手像人类一样灵巧,再加上一个脑袋(也许是主摄像头、也许是中央处理器所在地、也许只是装饰品)。
但人类是自然进化的动物,身体结构存在许多先天缺陷,作为后天造物的机器人是否有必要复制这些缺陷?
就拿双足结构来说,很多厂商声称,这种结构具备通用性,能适应非铺装路面、楼梯、过坎等场景。但其实,只要再加一个落地的支点,机器人行走、奔跑、越障的稳定性和速度,都能变得强得多。硬要做两腿直立的机器人,只能解释为这种外形更有市场噱头,更能吸引投资人的注意力。
“灵巧手”则比双足具备更现实的意义,但也并非没有“平替”方案。将机器人的手部做成扳手、改锥等通用模块,根据任务不同随时切换,已经能应付绝大多数的工业场景了。
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对“人形”的这种追求,这是由人类的情感需求决定的。但要知道,即使是1977年的《星球大战》里,也不只有C-3PO,还有用轮子走路的R2-D2。思路灵活一些,三条腿、两只工具手的机器人,也能称为“人形机器人”。及时调整技术路线,能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浪费,或许能助推第一款规模化商用的人形机器人加快面世。
5
归根结底,抢占人形机器人这条新赛道,还是要带着应用思维、场景思维,找到对应的、更务实的解决路径。
智能驾驶行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10年前,许多自动驾驶公司都在“死磕”完美的L4级别自动驾驶,还有一些车企把它们不算成熟的辅助驾驶系统随车一起卖给全世界。到今天,自动驾驶公司靠试验积累的数据量,已被车企用户日常积累的真实数据远远甩开几个数量级。特斯拉等车企在这一赛道遥遥领先,而自动驾驶公司要么被收购,要么倒闭。
当前已经有不少厂商调整了思路。比如在救灾抢险、危化作业等高危场景,一些机器人采用了四驱结构,更利于快速转移,实现高效作业与救援;可折叠升降的上肢设计,还适应高位作业的要求。又比如对“灵巧手”的取舍,已经在许多已公布的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上看到——它们大多根据客户的需求,改装不同的手部作业模块。
这不是说碰到瓶颈就要绕开,真正的科技创新,总要攻克一些前人未能攻克的难题。机器人的通用模型是一个“必答题”,“灵巧手”在下一个阶段可能也是引领性的技术,这都需要更强的战略定力、更多的研发资源投入。
但现阶段,还应更多从需求出发,让对“通用技术”的高要求简化为具体的“需求清单”。清单越明确,研发越精准,落地就越迅速,市场就抢得越多。市场应用规模上去了,数据量也上去了,这对人形机器人向着通用型方向进化至关重要。赚到了钱,公司也能在研发上投入更多资源,推进技术攻关速度。
也许人形机器人真的有一天能走进千家万户。但在这之前十大杠杆炒股平台,还得一步步来。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