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传递出中国共产党话语叙事的人民立场和中国特色的叙事情境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在话语风格上通俗易懂,蕴含着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文|悦理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庄严宣告,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话语表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传递出中国共产党话语叙事的人民立场和中国特色的叙事情境,在话语风格上通俗易懂,蕴含着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叙事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主体地位具有现实意义,成为辨识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显著话语标识。
一
话语叙事是从话语的表达开始,因而为谁说话成为检视话语体系的价值前提。在阶级社会里,不管政治话语说得如何漂亮,如何标榜合乎道义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超越了以往的唯心性与虚假性,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道义性与人民性的联袂。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因为共产党人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其话语叙事就打上了人民立场的烙印,确立了“为绝大多数人”而发声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话语叙事上突出了人民立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表达。
首先,重申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新时代话语叙事定下了主基调,使得“为人民发声”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最为鲜明的价值导向。其次,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与力量源泉,在执政的道义性上必须依靠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最后,把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由此可见,话语叙事是否真实有效,关键在于是否增进人民利益,捍卫人民权益。“以人民为中心”既要讲好其内涵的合道义性,更要落实在“以知促行”的惠民实践中,实现话语叙事以理服人和以利惠人之融合。
二
叙事情境是指话语产生的情形与语境的统一体。一般由时代背景、民族传统、社会环境等要素构成,涉及话语叙事产生的时空维度。
从空间上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国情与世情涵化而成的治国理政理念,其叙事情境打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烙印。
从时代脉络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战略性举措。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本质上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既顺应了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捍卫人民根本利益、回应群众关切的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的叙事情境还鲜明地体现在其深厚的民族特色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话语情境中能够标识出中国人思维习性,增进民族认同感。
首先,它传承了“治国无常,利民为本”的古老智慧,新时代是强国富民的时代,需要在保民生促发展上增进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真正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等传统治国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通过这一话语建构,实现了从“民本”到“民主”、从侧重“工具理性”到凸显“价值理性”的历史性跨越,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体现了执政理念的时代传承与话语叙事的创新发展。
最后,它饱含对人民伟力的敬畏,深刻把握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执政规律。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正蕴藏于人民之中。唯有顺应民心、体察民情、汇聚民智,中华号巨轮方能行稳致远,成功驶向民族复兴的彼岸。
这些源自传统的智慧与叙事内涵,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叙事情境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三
话语叙事既是一种传递价值立场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言语体系。因为话语不仅仅是物理声音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来传递思想,交流感情。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以身示范,倡导平易近人的大白话,“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其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通俗话语表达。
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话语风格上就以质朴易懂的百姓语言代替了庄重严肃的政治话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不仅话语风格亲民,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讲故事,使用俗语、俚语、歇后语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比如,通过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追求;通过使用“打铁必须自身硬”“反腐不封顶、不定指标”等俗语俚语,表达了对民意的尊重以及对腐败的痛恨。这些话语表达非常接地气,真正做到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
总而言之,“以人民为中心”,简洁有力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一听就懂的表达方式,实现了书面语与口头语、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的统一,成为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好接受的真切话语。
四
话语叙事既要表“情”,体现一种价值情感与叙事情境,也要达“意”,传达出政治话语内在的意涵。
“以人民为中心”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并发展唯物史观的体现,是对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传达的是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信赖与拥戴,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群众视为具有历史主动精神的创造者,视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体。
“以人民为中心”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它追求的是无产阶级以及整个人类解放,指向人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这与资本主义遵循资本的逻辑,强调“以资本为中心”的贪婪性与自私性形成鲜明对照。
“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集体主义的认同。“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作为一个集合性名词,其主体是指大多数的劳动者,是对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集体主义理念的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蕴含着公平正义的价值旨归。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促使保障性需求向发展性需求迈进,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质升级。
随着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主义国家秉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深刻蕴含着共享的价值理念,其核心追求正是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
因此,中国共产党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战略任务,赋予贫困群体平等参与发展的权利。这不仅有效阻断了区域性贫困的代际传递,更深刻体现了党对历史和人民的双重责任担当,既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践行,更是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彰显。
【执笔】李义(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栏目责编】李育蒙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